新米价格上涨2~4成,日本大米逐渐失去价格优势

图片[1]-新米价格上涨2~4成,日本大米逐渐失去价格优势-日本华人网

在日本,大米价格上涨的趋势愈发明显。由于生产成本的持续攀升以及供需紧张的状况,大米的价格优势正在消失。过去,大米凭借相对较低的价格相比面包和面类更具吸引力,但如今这一优势正逐渐减弱,预计新米的价格也将维持在高位,可能加速日本消费者远离大米的趋势。

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数据,2024年7月的大米价格同比上涨了17.2%,创下自2004年歉收以来的最大涨幅。与此同时,基于POS系统(销售时点信息管理)计算的日经Nowcast每日物价指数显示,9月谷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同比一度上涨超过50%。供不应求的局面进一步推动了零售价格的飙升。

近几年,大米的价格相对较为稳定,特别是在面包和面类纷纷涨价的背景下,大米曾被视为高性价比的日常食品。然而,由于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小麦价格上涨,以及日元贬值影响,日本依赖进口的小麦价格持续攀升,推动了面包和面类价格上涨超过20%。相比之下,大米在2020年至2023年间价格仅上涨了1%左右,使得大米在价格上的优势更加凸显。

然而,自2024年春季以来,大米的供需关系迅速恶化,导致价格飞速上涨。由于大米被视为相对便宜的选择,消费者需求依然强劲,但供应的有限性却带来了负面影响。按2020年为100的CPI指数来看,大米价格逐渐逼近面包和面类的价格水平。

展望未来,大米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根据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统计,JA集团从农户手中收购大米的价格比2023年上涨了2至4成。新潟县和北海道等大米产区的收购价尤其受到供需紧张和生产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包括肥料和农机具等依赖进口的生产资源。

为了调控米价并防止大米库存过剩,日本农林水产省每年设定大米的产量目标,并通过补贴鼓励农户种植小麦、大豆和饲料用米。然而,依赖需求调整的生产机制也带来了供应链脆弱的隐患。一些批发商和食品厂商警告称,如果大米价格持续居高不下,消费者对大米的需求将大幅减少,这可能导致国内农业基础的进一步削弱,形成恶性循环。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