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后,日本国内的超市和零售店的大米及包装米饭销量飙升至往年同期的1.5倍。由于担心大米供应不足,消费者纷纷开始抢购,导致市场上大米供应紧张。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了日本传统农业政策对供应的抑制以及对维持米价的优先考虑。当前正是日本重新审视其大米政策的关键时刻。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对全国超市销售信息的分析,8月第1周和第2周的粳米及包装米饭的购买量比2023年的平均值增加了4至5成。特别是在发布南海海槽地震临时信息和台风来袭期间,大米需求急剧增长,消费者间的大量采购行为更是加剧了市场紧张局势。
从东京圈和近畿地区来看,与8月第1周相比,第2周的大米销售增长率有所放缓,这表明部分地区可能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日本大米供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的酷暑,导致米粒白浊等高温热害现象的出现。尽管全球变暖带来了相似的风险,但截至2023年,日本全国稻米种植面积中耐高温品种的比例仅为14.7%。此外,由于日本的稻米品种对水的需求有所不同,许多地方仍然按照惯例决定灌溉时间,单个农户难以改变种植品种。
今年日本的大米供需平衡已经亮起了黄灯。据大米批发商回忆,从年初开始,大米供应量出乎意料地减少,现货交易中的大米数量下降,价格自4月以来持续高企。这使得一些依赖现货交易的零售商,特别是药妆店和超市,难以采购到足够的大米,导致消费者转向其他量贩店,缺货现象愈演愈烈。
截至2024年6月底,日本民间大米库存量为156万吨,比去年减少了21%,创下自1999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日本政府迄今未采取特别对策。对此,宫城大学名誉教授大泉一质疑农林水产省对释放储备大米的消极态度,认为只要灵活运用储备大米,就有望消除库存不均,缓解流通不畅的问题。
2024年的新米价格也处于高位。JA集团向农户支付的预估价在主产地新潟和北海道等地比前一年上涨了20%至40%。虽然大米价格的上涨短期内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但也可能加速消费者远离大米的趋势,进而陷入需求减少导致生产下降的恶性循环,威胁到日本的粮食供应基础。